Powered By Blogger

2010年11月21日 星期日

青蛙維持體溫或因應體溫變化的方法

 



▲ 終年住在水理的
古氏赤蛙


   青蛙都住在哪呢?這可是每一個賞蛙人都必須知道的,因為知道牠們住在哪裡,才比較容易找到牠們啊!



  大部分的蛙類在晚上活動,而且主要棲息在陰暗、潮溼、離水不遠的地方,這種生活習性和他們特殊的呼吸系統有關。這話怎麼說,蛙類雖然有肺,但是肺的構造相當簡單,只是薄薄的一層囊狀構造,所以氣體交換的效率當然不好,此時就必須藉著口腔黏膜與皮膚協助氣體交換。因此,皮膚內層的黏液腺,會不斷的分泌黏液保持皮膚的溼潤,以協助呼吸。



  此外,牠們皮膚的外層僅有輕微的角質化,無法有效的阻止水份蒸發,所以蛙類選擇了夜晚出沒,白天則躲起來休息。



  這樣看起來,蛙類住的地方必定離水不遠,而且都是晚上出來活動。但是蛙類這麼多種,並不是每一種對水分的需求及依賴程度都是相同的。



  以台灣的蛙類為例,有些是終年住在水理的水棲性蛙類,例如古氏赤蛙;有些則是白天躲在陸地,晚上到水邊覓食的兩棲性蛙類,例如溪邊常見的斯文豪氏赤蛙;大部分則是在離水不遠的樹林底層、草叢、灌叢或住家附近活動的陸棲性蛙類,蟾蜍就是最典型的代表,這類蛙類的皮膚粗糙比較耐旱。













▲ 莫氏樹蛙分佈範圍非常廣泛全島都有


   
  蛙類是體溫隨著外界環境而變的外溫動物,體溫的調節能力比較差。此外,牠們的體型小,活動和擴散能力差,因此多半分布在溫暖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台灣的三十一種蛙類,也大多居住在平地及低海拔的山區,中高海拔山區比較不容易見到牠們的蹤跡。



  由於每種蛙類的對環境的需求及生理適應能力的不同,分布的範圍也就不盡相同。有些分布的範圍比較侷限,例如翡翠樹蛙僅分布北部的山區,台北樹蛙、長腳赤蛙分布在台灣的中北部的平地及山區;諸羅樹蛙分布於雲林、嘉義、台南靠近山區的平地;豎琴蛙目前僅在南投的蓮華池一帶出現;黑蒙西氏小雨蛙、巴氏小雨蛙、史丹吉氏小雨蛙則主要棲息在中南部地區。



  有些種類分布範圍非常廣泛,例如莫氏樹蛙、梭德氏赤蛙、盤古蟾蜍,從平地到兩千五百公尺的高海拔地區,都很容易見到牠們們的蹤跡。



  雖然台灣氣候溫和潮溼,非常適合蛙類的棲息,但牠們是一群在晚上活動、害羞的小動物,在非繁殖期時,常常安安靜靜的躲在石縫、泥縫、草根或樹上,因此很不容易觀察。但到了繁殖季節,則會大量聚集到水域,雄蛙還會發出響亮的求偶叫聲,讓您很難不去注意牠們。



  在寒冷的季節,蛙類會在土裡或水底挖洞冬眠。冬眠時,停止進食,體溫及代謝下降。在水底冬眠時,完全靠皮膚呼吸。台灣氣候溫暖,蛙類很少真正的冬眠,但到了冬天會減少進食及活動,寒流來襲時也會挖洞躲藏,屬於短時間的蟄伏。夏天太熱的時候,蛙類也會躲起來減少活動,甚至會有夏眠的情況。













▲ 生活在溪澗的梭德氏赤蛙具有吸盤


   
  說了青蛙住哪裡後,今天要換句話說,讓我們來看看—青蛙應該住哪裡。



  牠們要住哪裡,難不成還有規定的啊?沒錯,其實牠們會生存至今,都是遵循一個法則,說明白一點,牠們其實是被這個法則所選擇下來的,就是我們所知的天擇了。如果我們根據這項法則,就不難發現—青蛙應該住哪裡了,而這法則的關鍵就是在於牠們的外型。



  今天我們想要找綠色樹蛙,那就想想,牠們應該是躲在樹叢的葉子間,如此才可得到樹葉的保護;同理,灰褐色系的日本樹蛙與褐樹蛙,就會傾向溪邊石頭,作為保護色。除了保護色之外,特殊的外型也是參考的條件,例如:斯文豪氏赤蛙、梭德氏赤蛙都是赤蛙科中有明顯吸盤的,那是牠們生活在瀑布、山澗、溪邊的適應;而趾間全蹼的金線蛙與牛蛙,則是反應出牠們善於游泳的特性,所以就要往較寬闊的水池、沼澤裡尋找。



  最後,身體的乾燥程度也是重要的條件之一,如蟾蜍與拉都希氏赤蛙的乾燥程度就大於樹蛙,更大於其他的赤蛙,這就表示牠們較耐乾旱,可在離水較遠的地方出現;相較之下,其他赤蛙就必須常常窩在水邊了。這樣子,大家下次出去找青蛙的時候,應該會較得心應手了吧! 

2010年11月14日 星期日

普通青蛙吃什麼

【食】
  覓食是蛙類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動,許多構造都和覓食有關,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偵測發現食物的感覺系統,和捕捉、處理消化食物的消化系統。感覺系統中,眼睛是最重要的器官。蛙類的眼睛位於頭頂兩側,大而外凸,視野範圍較為廣闊,身體背後的物體也看得到。蛙類的視網膜上,除了感覺顏色的錐狀細胞、感光的桿狀細胞外,還有蛙類特有的綠色桿狀細胞,加強感光的能力,因此,蛙類在黑夜中也能看得很清楚。但是蛙類看東西的方法和我們不一樣,僅看到物體的外形輪廓,看不到細節;對會動的東西比較敏感,忽略靜物。因此,蛙類的食物必須是活的、會動的、比牠嘴巴小的動物,例如螞蟻、蚊子、果蠅、小甲蟲、蚯蚓等。蛙類也吃魚苗,甚至吃體型比較小的青蛙。
  蛙類白天半躲在樹洞、草叢、石縫或泥洞中休息,晚上才會就近到比較空曠的地點覓食。蛙類找尋食物方式有坐等型及主動出擊型兩種。蟾蜍是坐等型的代表,牠們常常會整晚守在同一個地點,耐心的等待食物自動送上門來。赤蛙科種類則會變換地點,主動的搜尋食物,屬於主動出擊型。
  舌頭是蛙類捕捉食物的利器。蛙類的舌根固著在口腔底部的前端,舌尖游離,平常收起來伸向後方。捕食時,舌尖迅速外翻,將小蟲、蚊子等食物黏回口腔,整個過程大約0.15秒,肉眼幾乎看不到。不過當食物比較大時,例如蚯蚓,牠們也會爬到食物面前以口就食,然後用手協助把蚯蚓塞進嘴裡,並去除沾在蚯蚓身上的泥巴。蛙類僅上頷有齒(蟾蜍、狹口蛙類上頷也無齒)但齒小而細密無咀嚼功能,只有防止食物脫落的作用。蛙類將食物吃進嘴巴之後,常常會再用力眨一下眼睛,幫助吞嚥食物。由於蛙類的眼球和口腔間沒有骨片相隔,當蛙類特有的一條眼肌收縮時,眼球會陷入口腔內,藉此把食物擠壓進咽喉。蛙類的口腔有黏液腺,但僅用來潤濕食物,不具有消化功能,主要的消化作用是在胃部進行。成體肉食性,腸道比較短;幼體蝌蚪素食性,腸道長而捲曲。
【衣】
  棲皮膚的毒腺是蛙類最厲害的防禦武器,但除了部分箭毒蛙、蟾蜍有這種武器配備,大部分的蛙類都僅能藉皮膚的保護色或保護花紋來做被動的防禦。保護色最佳的例子就是許多棲息在樹上的樹蛙背部呈現綠色,在地上活動的赤蛙則以褐色或棕色調為主,這都是為了和環境顏色相配合,達到隱蔽的效果。息在樹林底層落葉堆中的角蟾,身體褐色,眼睛上方及吻端突出形成「角」,使牠們的外型看起來像一片葉子。許多蛙類身上都有花紋,乍看很醒目,卻具有保護效果。例如許多蛙類頭部的眼睛及鼓膜部分有深色縱帶,看起來像帶著黑眼罩,事實上這條黑眼罩是為了遮住頭部重要的感覺器官,避免遭受攻擊。此外有些青蛙的四肢有深色橫紋、體側有縱向花紋、或者在背部中央有一條淺色背中線將身體分成兩半,這種花紋主要是為了打破身體原有的輪廓,讓青蛙看起來不像青蛙應有的外型,干擾天敵本能的覓食印象。某些青蛙的大腿內側有醒目的顏色或特殊花紋,而且僅在跳躍或游泳時露出來,例如莫氏樹蛙的大腿內側紅色,白頷樹蛙的的大腿內側及腹側有網狀花紋。當青蛙逃跑時,突然露出不一樣的顏色或花紋,將使隨後追捕的天敵感到迷惑,以為把獵物追丟了呢。
  蛙類的體色及花紋,由皮膚真皮層的色素細胞排列方式及有無決定。蛙類的色素細胞有三層,表層是黃色素細胞,中間一層是虹彩細胞,底層是黑色素細胞。黃色素細胞內有胡蘿菠素等色素,產生黃色、褐色、紅色等顏色。虹彩細胞不含色素,但能反射光線,並濾掉藍光。當光透過這三層色素細胞反射出來並過濾藍色之後,形成綠色,因此許多青蛙呈現綠色調。有些綠色樹蛙的背面會有藍色小斑點,這是過濾藍色的虹彩細胞缺失所造成;黃色斑點的地方,則僅有黃色素細胞分布。蛙類顏色常隨環境變深或變淺,這是黑色素移動所造成。當黑色素擴散,顏色會變深;黑色素聚集,顏色則會變淺。變深或變淺主要受到光線及溫度的影響,暖和及光亮的時候會變淺,反之變深。

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下雨時青蛙會有什麼反應

青蛙給人的印象是.......一定要有水才能生存下去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青蛙是屬於兩棲類

兩棲類就是一定要有水的保護否則一定死亡

同理的說法就是河馬與兩棲類

牠們體內的水分會由皮膚蒸散於空中如果還一直待乾燥的地方就會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

青蛙大部分在躲在陰暗的地方且非常安靜的場所 安安靜靜的不會發出聲音 更不會與同類接觸

到了繁殖期的時候 就會成群的遷入水中進行生殖 有的不分種類不管是白天或黑夜都很活耀 尤其是下雨天特別興奮

下雨後 林子裡 水溝邊 土地上 到處溼答答的 潮濕的範圍擴大青蛙能夠去的地方也因此擴大 當然囉 就比較會在下雨天看見青蛙

繁殖季節或者是下雨過後 1來青蛙比較活耀 2來讓近多出了許多小水漥或者是小洞穴裡積了小池塘 形成了蝌蚪適合生存的地方

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

盤 古 蟾 蜍

體型:大型肥胖,♂6-10cm,♀6-11cm
頭部:吻端鈍圓,頭寬大於頭長。鼓膜顯著。耳後腺長橢圓形,外側黑色。
背部:體色變化很大,從黃褐色、暗褐色到灰黑色。有些個體有背中線。
體側:有些個體有深色縱紋,從眼後沿耳後腺斜伸到腰部。
皮膚:粗糙,散佈許多大大小小的圓錐形突起纍粒,有些纍粒有白色的刺。
腹部:粗糙有許多顆粒。乳黃色夾雜著棕色或灰色花斑。
前肢:長而粗壯,指間無蹼。外掌突比外掌突發達,都是圓形棕色。
後肢:粗短,趾間有半蹼。有內蹠突及外蹠突。
第二性徵:雄性比雌性略小,手掌內側隆起成婚姻墊,並有黑色婚刺。
相近種類:黑眶蟾蜍眼睛周圍有黑色脊棱。
分布:特有種,廣泛分布於全省各地,海拔高度可達3000m。經常出現在陸地較開闊的地方,例如闊葉林、草地、開墾地或住家附近,守候在步道、空地或路燈底下比較亮、虫比較多的地方覓食;繁殖期時才會遷移到溪流或靜水池。
繁殖期:9月到隔年2月。
行為:雄蟾沒有鳴囊不會發出叫聲,只有在被其他雄蟾誤抱時,才會發出「勾、勾、勾」釋放叫聲。而在遭受攻擊時,常會本能地鼓起胸部撐起四肢,裝出雄壯威武的模樣,並發出「勾、勾」的聲音,這是牠們的防衛姿勢。如果恐嚇無效,牠們會馬上爬走或者攤在地上裝死,最後才會從耳後腺噴出毒液。
卵:每次產卵五千顆左右,卵粒黑色,常成雙行排列於長形膠質卵串中。卵串成雙兩條從雌蟾的泄殖腔孔排出來,可長達10公尺以上,常纏繞在水草上或石頭間。
蝌蚪:蝌蚪黑色,喜歡聚成黑鴉鴉地一大片。根據國外的研究報告顯示,成群的蝌蚪之間通常具有親緣關係,例如兄弟姐妹或表親。由於牠們有毒,聚在一起可以讓誤食牠們的動物加深印象並心生警惕,以後就不敢碰牠們了。








  



2010年10月31日 星期日

花狹口蛙

花狹口蛙 Kaloula pulchra



體型大,平均約7公分。



皮膚厚,光滑,但有一些圓形顆粒。

背部棕色,從兩眼中間開始,沿體側到胯部

有一個深棕色大三角形斑,看起來很像一個花瓶。



指(趾)端方形平切狀,膨大成吸盤。因此會爬樹,藏身於樹洞中。也善於挖掘,利用足部挖洞,僅需數秒鐘即可將身體埋入土中。



分佈於廣東、廣西、雲南、海南島、馬來西亞、新加坡等熱帶地區。



台灣的花狹口蛙目前僅在高雄林園一帶發現,有生殖族群,應該已經定居下來。推測可能是跟著進口原木,意外引進台灣。
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

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面 天 樹 蛙

成體特徵
體長:小型,♂2-3cm,♀4-5cm
頭部:頭長略等於頭寬,吻端尖。鼓膜及顳褶不明顯
背部:體色會隨環境變成淡褐色或深褐色。兩眼間有深色橫帶,背部有一個XH型的深色斑。
皮膚:粗糙,有許多顆粒性小突起。
腹部:白色,散佈一些灰黑色斑點
前肢:上臂及手部外側散佈一些白色顆粒性突出,有黑色橫帶。指間有微蹼,趾端有吸盤,內掌突不特別明顯。
後肢:細長,有黑色橫帶。小腿及足部外側散佈一排白色鋸齒般的顆粒性突起,以小腿和足部相接的關節處的白點特別大。趾間蹼及趾端吸盤發達,無外蹠突。
第二性徵:雄蛙有單一咽下外鳴囊,體型較雌蛙小很多。
相近種類比較:艾氏樹蛙的內掌突發達,體色可以變綠。
分布:廣泛分布於 台灣西部中低海拔山區,幾乎只要有艾氏樹蛙地方,都能發現面天樹蛙。
繁殖期:2-9月,以6、7月最常見。
行為:面天樹蛙的叫聲和艾氏樹蛙很像,都是「ㄅ一」聲,但比較響亮,而且常連續發出好幾個急促的「ㄅ一、ㄅ一」。雄蛙常爬在小草上面或者躲在樹林底層或土堆中鳴叫,也會積極四處遊走主動尋找雌蛙交配,因此經常會錯抱到其他種類青蛙。交配之後,雌蛙會帶著雄蛙到落葉堆底下或泥縫中產卵。白天雄蛙很喜歡靜靜的平貼在芒草葉上作日光浴,此時身體顏色會變得很淡,很容易被觀察到。
卵:一粒粒分散在土末臟漶C每次產卵100-300顆,一次產完,但常常有好幾對配對在同一個地方產卵,所以形成一大片,乍看之下,好像不小心翻倒、散落一地的青蛙下蛋粉圓冰。
蝌蚪:小型,褐色,口位於腹面。
 
快速鑑定清單
1.小型
2.背部有一個XH型的深色斑
3.四肢外側有白色顆粒突出
5.體色以褐色為主,不會變綠

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澤蛙相關ㄉ資料

特徵:
中型,♀
5-6cm、♂4-5cm。背部有許多不規則狀的棒狀凸起,散佈小疣粒,嘴唇上下有三條深色縱紋,肩部有似W狀之斑紋,有些個體有背中線,體色及花紋多變化,從綠褐色、深灰色到紅褐色都有,腹部為白色或乳黃色。
出現棲地:
花蓮縣境廣泛分佈,低海拔山區和平地的水稻田、草澤、水池及溝渠中常見,很能耐髒,有時在發出惡臭的水溝中仍可發現牠們的蹤跡。

繁殖與行為:
繁殖期為
3月到10月,以春夏季為主。叫聲響亮,為「嘓、嘓、嘓?」、「嘓嘓  嘓漍 」、「嘓ㄎ  嘓ㄎ 」或是「ㄎ嘓  ㄎ嘓 」等不同的鳴叫聲。卵粒小,成大片面漂浮;蝌蚪為棕色
建議觀察地點:
    花蓮縣境內水稻田,美崙山,鯉魚潭,林田山,富源蝴蝶谷,安通溫泉,赤科山。

澤蛙又稱為田蛙,體長約4-6公分,屬於中型蛙。澤蛙是平地都市常見的蛙類,對環境的適應力很強,只要是有水有遮蔽的環境,都有可能見到們的蹤跡。外型特徵上,澤蛙的上下唇有深色縱紋,鼓膜及顳褶明顯;背部有許多長短不一、不規則排列的棒狀膚褶;體色及花紋多變,為青灰色、褐色或深灰色,有時雜有明顯的紅褐色或綠色斑紋;兩眼間有深色V型橫斑,肩部有類似W型斑,有些個體有金色背中線,而背中線寬細不一且常有波折。
  澤蛙可說是台灣最常見的青蛙,普遍分布於全省平地及低海拔山區的稻田、溝渠、水池、草澤等靜水域。繁殖期在每年的310月,但以春夏兩季為主。牠們的叫聲響亮且頻率會變,時而高亢時而低沈。單獨一隻鳴叫時,叫聲是連續數十個「嘓、嘓、嘓、嘓」;但在兩隻對叫的時候,叫聲則變成「嘓嘓、嘓嘓、嘓嘓」或「嘓ㄎ一、嘓ㄎ一」,有時變成「ㄎ一嘓、ㄎ一嘓」。
  雌蛙一年可多次產卵,每次產700-1600粒卵。卵粒小,卵塊成一大片漂浮在水面上。蝌蚪小型,背面橄欖綠色,有棕色斑。尾部細長有深色細斑,尾長為體長兩倍。口小位於吻部下方,唇部亦有深色縱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