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精後約3~4小時,受精卵即開始分裂。青蛙的卵裂為不對稱全分裂,簡單地來說,就是進行分裂的時候不是五五對分,而是一邊大、一邊小,這是由於卵黃分布不均之故。卵黃集中於卵的下部,呈黃白色,稱為植物極(vegetable pole);卵的上部為黑色的動物極(animal pole),較多的黑色素對於吸收日光、熱量,促進卵的發育是非常有益的。
動物極細胞分裂的快,細胞小;植物極細胞分裂的慢,細胞大。在卵裂到相當多的細胞時,即形成中空的囊胚。由於動物極細胞分裂快,故逐漸將植物極的大細胞包入,同時植物極的大細胞內陷,像是用手將皮球捏緊般,形成原腸胚。接著在胚胎的背面開始形成神經管,這時候成為神經胚;等到胚胎長到約6mm時,即衝破膠膜孵出成為獨立生活的蝌蚪了。蝌蚪有外鰓嗎?大家都知道蝌蚪是利用鰓來進行呼吸,但是如果不仔細觀察的話,你可能永遠都不會發現牠其實曾經有羽狀外鰓,因為外鰓出現的時間非常短暫。
之後,外鰓消失,在外鰓的前方產生具有內鰓的鰓裂,被鰓蓋褶包起,以一個鰓孔通體外,作為呼吸器官。蝌蚪從外型到內部構造都和魚類相似:沒有四肢、用尾巴游泳、有側腺、用鰓呼吸、心臟只有一心房一心室、動脈弧為四對、血液循環為單循環。
蝌蚪生長到了一定程度,即開始變態,變態期是內、外部各器官由適應水棲轉變適應陸棲的過程。在外觀上,成對的附肢代替了尾鰭,尾部逐漸萎縮,最終趨於消失。內部各器官以呼吸器官的改變最早,當蝌蚪尚用鰓呼吸時,在咽部靠近食道處即生出兩個分離的盲囊,向腹面突出成為肺芽。肺芽逐漸擴大,形成左右肺,其前面部份互相合併,形成氣管。
在蝌蚪的變態過程中,隨著肺呼吸的出現,其循環系統也相應地由單循環改造成不完全雙循環。心臟逐漸發展成為兩心房一心室,在心室中的充氧血與缺氧血會稍微相混,所以稱為不完全的雙循環。蝌蚪時期的排泄系統是以「前腎」來執行泌尿功能,但是在變態後,形成「中腎」來取代前腎的功能。
變態後的幼蛙是以動物性食物為食,消化道由原先成螺旋狀的盤曲的腸道轉變成為短粗的腸道,這時腸道的長度僅為體長的兩倍,胃、腸的分化也趨於明顯。所以在蝌蚪變態的後期,蝌蚪的口部、胃腸均出現了戲劇性的轉變,而這時候的蝌蚪是不進食的,營養的來源除了體內儲蓄的能量外,主要是吸收來自尾部分解後的能量,因此體長也大為縮短。
此時,幼蛙也就能到陸地生活了。這段從孵化出蝌蚪到變態完成,大約需時兩、三個月左右;而由幼蛙到性成熟約一到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