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0年10月31日 星期日

花狹口蛙

花狹口蛙 Kaloula pulchra



體型大,平均約7公分。



皮膚厚,光滑,但有一些圓形顆粒。

背部棕色,從兩眼中間開始,沿體側到胯部

有一個深棕色大三角形斑,看起來很像一個花瓶。



指(趾)端方形平切狀,膨大成吸盤。因此會爬樹,藏身於樹洞中。也善於挖掘,利用足部挖洞,僅需數秒鐘即可將身體埋入土中。



分佈於廣東、廣西、雲南、海南島、馬來西亞、新加坡等熱帶地區。



台灣的花狹口蛙目前僅在高雄林園一帶發現,有生殖族群,應該已經定居下來。推測可能是跟著進口原木,意外引進台灣。
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

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面 天 樹 蛙

成體特徵
體長:小型,♂2-3cm,♀4-5cm
頭部:頭長略等於頭寬,吻端尖。鼓膜及顳褶不明顯
背部:體色會隨環境變成淡褐色或深褐色。兩眼間有深色橫帶,背部有一個XH型的深色斑。
皮膚:粗糙,有許多顆粒性小突起。
腹部:白色,散佈一些灰黑色斑點
前肢:上臂及手部外側散佈一些白色顆粒性突出,有黑色橫帶。指間有微蹼,趾端有吸盤,內掌突不特別明顯。
後肢:細長,有黑色橫帶。小腿及足部外側散佈一排白色鋸齒般的顆粒性突起,以小腿和足部相接的關節處的白點特別大。趾間蹼及趾端吸盤發達,無外蹠突。
第二性徵:雄蛙有單一咽下外鳴囊,體型較雌蛙小很多。
相近種類比較:艾氏樹蛙的內掌突發達,體色可以變綠。
分布:廣泛分布於 台灣西部中低海拔山區,幾乎只要有艾氏樹蛙地方,都能發現面天樹蛙。
繁殖期:2-9月,以6、7月最常見。
行為:面天樹蛙的叫聲和艾氏樹蛙很像,都是「ㄅ一」聲,但比較響亮,而且常連續發出好幾個急促的「ㄅ一、ㄅ一」。雄蛙常爬在小草上面或者躲在樹林底層或土堆中鳴叫,也會積極四處遊走主動尋找雌蛙交配,因此經常會錯抱到其他種類青蛙。交配之後,雌蛙會帶著雄蛙到落葉堆底下或泥縫中產卵。白天雄蛙很喜歡靜靜的平貼在芒草葉上作日光浴,此時身體顏色會變得很淡,很容易被觀察到。
卵:一粒粒分散在土末臟漶C每次產卵100-300顆,一次產完,但常常有好幾對配對在同一個地方產卵,所以形成一大片,乍看之下,好像不小心翻倒、散落一地的青蛙下蛋粉圓冰。
蝌蚪:小型,褐色,口位於腹面。
 
快速鑑定清單
1.小型
2.背部有一個XH型的深色斑
3.四肢外側有白色顆粒突出
5.體色以褐色為主,不會變綠

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澤蛙相關ㄉ資料

特徵:
中型,♀
5-6cm、♂4-5cm。背部有許多不規則狀的棒狀凸起,散佈小疣粒,嘴唇上下有三條深色縱紋,肩部有似W狀之斑紋,有些個體有背中線,體色及花紋多變化,從綠褐色、深灰色到紅褐色都有,腹部為白色或乳黃色。
出現棲地:
花蓮縣境廣泛分佈,低海拔山區和平地的水稻田、草澤、水池及溝渠中常見,很能耐髒,有時在發出惡臭的水溝中仍可發現牠們的蹤跡。

繁殖與行為:
繁殖期為
3月到10月,以春夏季為主。叫聲響亮,為「嘓、嘓、嘓?」、「嘓嘓  嘓漍 」、「嘓ㄎ  嘓ㄎ 」或是「ㄎ嘓  ㄎ嘓 」等不同的鳴叫聲。卵粒小,成大片面漂浮;蝌蚪為棕色
建議觀察地點:
    花蓮縣境內水稻田,美崙山,鯉魚潭,林田山,富源蝴蝶谷,安通溫泉,赤科山。

澤蛙又稱為田蛙,體長約4-6公分,屬於中型蛙。澤蛙是平地都市常見的蛙類,對環境的適應力很強,只要是有水有遮蔽的環境,都有可能見到們的蹤跡。外型特徵上,澤蛙的上下唇有深色縱紋,鼓膜及顳褶明顯;背部有許多長短不一、不規則排列的棒狀膚褶;體色及花紋多變,為青灰色、褐色或深灰色,有時雜有明顯的紅褐色或綠色斑紋;兩眼間有深色V型橫斑,肩部有類似W型斑,有些個體有金色背中線,而背中線寬細不一且常有波折。
  澤蛙可說是台灣最常見的青蛙,普遍分布於全省平地及低海拔山區的稻田、溝渠、水池、草澤等靜水域。繁殖期在每年的310月,但以春夏兩季為主。牠們的叫聲響亮且頻率會變,時而高亢時而低沈。單獨一隻鳴叫時,叫聲是連續數十個「嘓、嘓、嘓、嘓」;但在兩隻對叫的時候,叫聲則變成「嘓嘓、嘓嘓、嘓嘓」或「嘓ㄎ一、嘓ㄎ一」,有時變成「ㄎ一嘓、ㄎ一嘓」。
  雌蛙一年可多次產卵,每次產700-1600粒卵。卵粒小,卵塊成一大片漂浮在水面上。蝌蚪小型,背面橄欖綠色,有棕色斑。尾部細長有深色細斑,尾長為體長兩倍。口小位於吻部下方,唇部亦有深色縱斑。


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

有關澤蛙ㄉ文章~圖片&影片

體型:中型,♂4-5cm,♀5-6cm

頭部:長寬略相等,吻端尖圓,上下唇有深色縱紋,鼓膜及顳褶明顯。

背部:顏色及花紋多變,青灰色、褐色或深灰色,有時雜有明顯的紅褐色或綠色斑紋。兩眼間有深色V型橫斑,肩部有類似W型斑。有些個體有背中線,背中線寬細不一。

體側:有些延續自肩部的深色斑。

皮膚:背部有許多長短不一、不規則排列的棒狀膚褶,褶間有些小疣粒。體側及體後端有許多小圓疣,四肢背面也有小疣粒分布。
腹部:光滑乳黃色。
前肢:上臂有橫紋,指端尖,掌突發達。
後肢:較短,有橫紋,股部內側有許多白色小顆粒突起。趾端尖,趾間有半蹼。有內外蹠突。
第二性徵:雄蛙體型比雌蛙小,有一個單咽下鳴囊,但鳴囊中間有一個分隔,所以看起來像有一對咽下鳴囊。雄蛙喉部鳴囊部分黑色,雌蛙白色。
相近種類:虎皮蛙體型較大,背部棒狀膚褶較長而且排列整齊。

分布:普遍全部於全省平地及低海拔山區的稻田、溝渠、水池、草澤等靜水域。
體型:中型,♂4-5cm,♀5-6cm

頭部:長寬略相等,吻端尖圓,上下唇有深色縱紋,鼓膜及顳褶明顯。

背部:顏色及花紋多變,青灰色、褐色或深灰色,有時雜有明顯的紅褐色或綠色斑紋。兩眼間有深色V型橫斑,肩部有類似W型斑。有些個體有背中線,背中線寬細不一。


體側:有些延續自肩部的深色斑。

皮膚:背部有許多長短不一、不規則排列的棒狀膚褶,褶間有些小疣粒。體側及體後端有許多小圓疣,四肢背面也有小疣粒分布。

腹部:光滑乳黃色。

前肢:上臂有橫紋,指端尖,掌突發達。

後肢:較短,有橫紋,股部內側有許多白色小顆粒突起。趾端尖,趾間有半蹼。有內外蹠突。

第二性徵:雄蛙體型比雌蛙小,有一個單咽下鳴囊,但鳴囊中間有一個分隔,所以看起來像有一對咽下鳴囊。雄蛙喉部鳴囊部分黑色,雌蛙白色。

相近種類:虎皮蛙體型較大,背部棒狀膚褶較長而且排列整齊。

分布:普遍全部於全省平地及低海拔山區的稻田、溝渠、水池、草澤等靜水域。

體型:中型,♂4-5cm,♀5-6cm

頭部:長寬略相等,吻端尖圓,上下唇有深色縱紋,鼓膜及顳褶明顯。

背部:顏色及花紋多變,青灰色、褐色或深灰色,有時雜有明顯的紅褐色或綠色斑紋。兩眼間有深色V型橫斑,肩部有類似W型斑。有些個體有背中線,背中線寬細不一。


體側:有些延續自肩部的深色斑。

皮膚:背部有許多長短不一、不規則排列的棒狀膚褶,褶間有些小疣粒。體側及體後端有許多小圓疣,四肢背面也有小疣粒分布。

腹部:光滑乳黃色。

前肢:上臂有橫紋,指端尖,掌突發達。

後肢:較短,有橫紋,股部內側有許多白色小顆粒突起。趾端尖,趾間有半蹼。有內外蹠突。

第二性徵:雄蛙體型比雌蛙小,有一個單咽下鳴囊,但鳴囊中間有一個分隔,所以看起來像有一對咽下鳴囊。雄蛙喉部鳴囊部分黑色,雌蛙白色。

相近種類:虎皮蛙體型較大,背部棒狀膚褶較長而且排列整齊。

分布:普遍全部於全省平地及低海拔山區的稻田、溝渠、水池、草澤等靜水域。

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

關於澤蛙ㄉ事情喔!!

特徵:中、小型蛙類,體背為黃褐色到綠褐色,夾雜有深褐色斑及長條形皺紋,無背側 褶。腹面淡黃色,胸部有黑色雲斑。蹼不發達,長度僅及趾長度的一半或稍多。廣泛分佈於中海拔以下的水田及溪畔,數量極多。

圖片:




澤蛙吹泡泡影片:圖片:



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青蛙

青蛙ㄉ生活:

夜行性動物,在晚上活動。但是在繁殖季節的時候,尤其是下雨天,白天也可以看到他們出來嗚叫求偶。覓食是牠們平常晚上的最重要的活動。由於牠們只看得見會動的東西,所以牠們的食物種類多半是一些小虫子。蟾蜍很喜歡守在路燈底下,等著那些撲向亮光的小虫自投羅網,成為牠們的晚餐。 成蛙肉食性,僅吃活的、會動的食物,一般吃比他嘴巴小的動物,例如狹口蛙科的青蛙小頭小嘴,常吃的食物就是螞蟻。

 
蝌蚪一般素食性,吃些藻類、浮游生物。 棲地除了水棲性青蛙終年住在水裡,大部分的青蛙平常棲息在樹林底層陰暗潮濕的角落,生殖季節才會遷移到水域繁殖,並發出求偶叫聲。

 
繁殖「一隻青蛙一張嘴,兩隻眼睛四條腿,噗通噗通跳下水,蛤蟆不喝水太平年,蛤蟆不喝水太平年」。這是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兒歌,但如果您真的以為青蛙跳進水裡是為了喝水,那您就錯了!青蛙是不喝水的,牠們從食物及皮膚吸收獲得水份。青蛙和蟾蜍跳進水裡,主要是為了繁殖。因為不論牠們平時多麼的安靜隱密,到了繁殖季節的時候,都會爭先恐後地遷移到水域,此時,雄蛙還會發出嘹亮的叫聲以吸引雌蛙,並展開一年一度的求偶嘉年華會。
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